Posts

Showing posts from October, 2024

《梵谷:尋光之路》特展

Image
分享個近期很推的展覽,原本會想看,只是因為表淺地看到「真跡」兩個字,想說都從荷蘭來了不看一下嗎? 進到展覽才發現,他分三個展區,用三種光去代表梵谷的一生。 「啟蒙之光」、「自然之光」與「心靈之光」 字面上很抽象,我光看名字也覺得,這什麼,看不懂,看起來很無聊,但實際走訪後,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這樣區分跟這樣命名。 你可以明顯感受到三個時期梵谷的蛻變,而那些蛻變的原因是什麼?當時影響他創作的是什麼?當時他關心的是什麼?繪畫技巧的提升,從而改變了他什麼? 這些答案,從創作中都展露無疑,彷彿畫會說話,訴說著梵谷當時的故事。個人覺得區分得超好,你一定要自己去體會。 另外值得一推的是,看到真跡真的會很感動,荷蘭庫勒穆勒美術館 25 幅珍稀館藏來台,光這個理由就夠你騰出時間去看了! 只能說,近距離看到那些筆觸,真的覺得好感動。 大概就像演唱會聽現場、舞蹈看現場一樣,雞皮疙瘩是必然! 最後免費語音導覽一定要聽,聽了會有「啊!原來是這樣!」、「啊!對耶!」的驚呼。手機掃碼就可以聽,記得帶耳機~ 展覽資訊 - 展期日期:2024/08/24(六)- 2024/11/11(一) 營業時間:11:00 - 18:00 (17:30 停止售票及入場) 展覽地點:富邦美術館【 3F 日光展廳】 展覽地址:110 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 79 號 最後吸引力,有漂亮ㄉ背版可以拍🤣 只能說這門票價格完全值得! 紀念品店居然有鋼筆,太心機了,要讓愛寫鋼筆字的人抗拒誘惑真的太難,好險那個價格足夠跟誘惑抗衡XD

《Inside out2 腦經急轉彎2 -- 觀後感》

Image
如果你常覺得焦慮、想初步理解焦慮、甚至了解自己的焦慮,很推薦腦筋急轉彎2這部電影。 因為他把一切腦海中,如何產生焦慮的過程都具象化了 當初會想看是因為看了 Inside out1,覺得喜怒哀樂的情緒很有趣,但遲遲未行動,後來聽了《周慕姿的放心說》 podcast 節目 EP09,裡頭簡介焦慮在腦中作祟的過程,讓我下定決心要去看! 焦慮的本質 第二集的主角我覺得就是 Anxiety 阿焦。 先說說焦慮的本質,《 認知覺醒》這本書提到: 焦慮的原因就兩個 想同時做很多事,   又想立即看到效果。 作家王小波說:「人的一切痛苦,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。」 焦慮的本質也契合這個觀點,當自己的慾望大於能力,又極度缺乏耐心,就會感到焦慮。也就是說,人之所以會焦慮,就是因為 慾望與能力之間的差距過大 。 是不是有點抽象?所以我才推這部電影,他「具象化」了一切「抽象化的情緒」。 他具象化了,人類在青春期後才會有焦慮。 科普一下,人腦分成 本能腦 情緒腦 理智腦 而大多時候,我們做決策不是靠理智,寶貝們,我們從來都不是靠理智在決策ㄚ((誤。 理智腦雖然高階,但比起本能腦和情緒腦,他的力量實在太弱小了,原因很多,這裡就不贅述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上面提到的 《 認知覺醒》這本書。 這邊提其中一個原因: 就發育時期而言,本能腦早在嬰兒時期就發展完善;情緒腦要等到 青春期早期 才趨於完善; 理智腦則是最晚要等到成年早期才發育成熟。年齡上是 2 歲、12 歲跟 22 歲,算起來各階段時間相差約 10 年,所以在人生的前 20 年裡,我們總是顯得心智幼稚不成熟。 Inside out 2 就完美詮釋了這一點,阿焦、嫉妒、羞愧、阿廢等情緒,就是在 Puberty 按鈕 從主控台亮起後,才登場的! 阿焦等人的出現,也說明了主角正式進入青春期。 除此之外,他們在出現前,也有一堆工人把原本樂樂他們住的地方打掉,弄得一團亂,也說明進入青春期前的大腦,其實也是打掉重建,會進入一陣子混亂狀態。 他具象化了, 人會關閉情緒。 從心理學上來說,有些人會因為感受情緒太痛苦,於是就把他關掉,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周慕姿的《羞辱創傷 -- 情緒隔絕》 有一幕樂樂、悲傷、驚驚、怒怒被關到罐子裡,拋到大腦所謂的「廢棄區」時, 讓我想起了這一點。 情緒隔絕是一種自我防衛機制,讓你不再感受到某些情緒,因而覺得安全、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