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致富心態》 -- 讀書心得

就觀點,我以為本書的寶藏是教我如何致富、投資、理財,但讀完後我才發現,他改變了許多,我對事物的認知與看法。

就手法,這本書對我來說有點難理解,沒辦法當閒書看,必須靜下心來豪好思考他所說的每句話,每個論點,以及每則案例。

沒有人真的是瘋子

時代、環境、經歷會造就你的金錢觀,所以別人的行為在你的眼中看似瘋狂,對他卻是稀鬆平常。
對時間有越多的掌控權,就越幸福。
對於幸福「掌控自己時間的人,通常在一生中比較快樂」
金錢讓你開心的方式就是給予你「自由」
掌握你的時間,就是金錢付給你最高的紅利
很喜歡這句話:「金錢讓你在想要的時間,與你想要的人,一起做你想做的事。」
我可以想要攀岩就攀岩,想讀書就讀書,想寫作就寫作,完全不必擔心任何一項我想做的事情,會為我的生活帶來負擔。

因為只要是你的想要的,就會帶來報酬。

與其花更多的錢,購買更大,更好的產品,不如拾起更多掌控時間的權力。
財務策略,最重要的部分就是「做自己愛做的事情」才能持久,讓可量化的成功機率提升。

世事總不如表象一樣好或壞

運氣與風險是兄弟,他們會造就成功與失敗,但這不一定歸功於誰,或歸咎於誰,所以不要單看結果去評斷。順利時多一點謙卑,不順利時多一點同情及原諒。

預留犯錯空間

無法肯定每次的賭注都會贏,但只要手中還有籌碼,就還可以賭下去,所以不要輸光,讓自己慘賠出局!
打造安全邊際
「安全邊際」的目的是想讓預測變得毫無必要。
留下緊急預備金的論點:
比爾蓋茲在微軟草創初期,他說自己「採取預留犯錯空間」的方式,想出一套非常保守的做法:他在銀行保留足夠的現金,就算接下來一年都沒有進帳,也足以支付整年的薪資。
當你部分策略投資失利,必須忍受痛苦時,另一部分的策略(在銀行的資金)充分預留了犯錯空間,所以你會比一些賠光錢,被迫出場的人有優勢,在出錯時投入更多的資金。

以下是我最喜歡的小故事,跟大家分享:
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,其中 1942 年的一支德國坦克部隊,在城市外的草地備戰,結果 104 輛坦克,只有不到 20 台可以操作。是因為在前線待命的這幾週,田鼠在坦克內部築巢,啃食包覆電氣系統的絕緣材料。
德國人打造全世界最精良的設備,卻敗給田鼠 — 凡事總有意外,所以一定要預留犯錯空間。

避免單點故障「Single point of failure」

所以許多系統都有援備系統,在投資上就是不要因失去一份薪水而無法支應短期花費,所以平時要存錢。

時時保有滿足感

顯而易見,卻視而不見

  1. 最困難的理財技能是實現目標後停止繼續追逐,野心的高漲與感到滿足是相衝突的。野心高漲相當危險,感到滿足就如置身天堂般快樂。
  2. 幸福公式就是:幸福 = 現實結果 - 期望

  3. 不要與他人比較,往上比永遠比不完

  4. 「滿足感」不是太少,而是想要得更多 → 貪得無厭

  5. 有許多事情,無論潛在獲益多龐大,永遠不值得冒險。「沒有理由為了自己沒有、不需要的事物,賭上自己擁有、不可或缺的事物」
    簡單的想法就是,今天有一場遊戲,你贏了會拿到一億元,但你輸了會賠掉你心愛的家人。你會玩嗎?

持之以恆,讓時間持續的賺取複利

這是我覺得本書提到最難做到的事 -- 持續投資,持之以恆,巴菲特花在投資的時間是 75 年,他的複利為他帶來可觀的財富。

8 + 8 + 8 + 8 + 8 + 8 + 8 + 8 = ?

你可以快速的算出 64

但 8 * 8 * 8 * 8 * 8 * 8 * 8 * 8 = ?

16777216

這就是複利的力量。
所以要活著健康、長壽,讓自己有很長的時間可以年復一年的賺取複利

致富 & 守財是兩個不同的技能

  • 致富:冒險,保持樂觀,踏出舒適圈
  • 守財:節儉,保持謙卑,不能仰賴過去經驗
投機者要學會不要過度驕傲

長尾效應永遠會發揮它最大的效益

99 % 的事情會失敗,但只要那 1 % 成功,就成功了。
也就是說事情失敗是正常的,因為成功多是在長長尾巴的部分,他不常發生,但他一旦發生,就會帶來遠比你想像多的財富,甚至效益可以 cover 你大部分失敗的事情。

奶奶曾說過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:「不一定定什麼時後有錢人,時間到了就有錢了!」我覺得有異曲同工之妙,不愧是智慧的奶奶。

長尾就是那千分之一 or 萬分之一的少數事件

記住,長尾驅動一切

「銀河系裡大約有一千億顆行星,據我們所知,只有一顆星球擁有智慧的生物居住。你,正在閱讀本文,事實上,你就是你所能想像,最強的長尾效應結果」大部分的投資可能不會幫你賺錢,但那 1 % 賺了大部分的獲利。

有位收藏家 Heinz Berggruen (漢斯・貝格倫)的故事也令我印象深刻:
高明的投資人會買進大量的藝術品,等待其中幾件黑馬出現。他一生的收購可能有 99% 都一文不值,但他收藏畢卡索、喬治・布拉格、亨利・馬諦斯等人的作品,價值超過十億美元。

迪士尼在 1930 年代中期,以生產超過 400 部電影,直到 1938 年才因為《白雪公主》而終於展露頭角。

奢侈品並不會讓你贏得眾人的尊重或羨慕

令人尊重或羨慕的通常是你的目標,所以請慎選你追求的目標。謙卑、慷慨、同理心,會比跑車贏得更多的尊重!

財富其實是你看不到的資產

如果你想要讓自己很快沒錢,最快的方式就是花錢炫富

事事都需要 balance !

以減肥為例:想像自己覺得大量運動後可以大吃,殊不知吃下的卡路里是消耗的兩倍,怎麼瘦?
累積財富也是一樣,請存錢。

存錢,存錢,存錢

本書一在強調,想要致富,第一關鍵就是存錢。累積財富,與儲蓄率息息相關。

少花 = 多存
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你(OS: sorry 我就是很 care
少一點自我(OS: 好難
金錢多寡取決於心理狀態而非財務狀況
存錢可以不用明確目標,單純只為了存錢而存錢。

經濟史上最常見的情節,就是意外扮演的角色

  • 大蕭條
  • 第二次世界大戰
  • 曼哈頓計劃
  • 疫苗
  • 抗生素
  • 阿帕網
  • 911 事件
  • 蘇聯解體
  • 至現今的 Covid 19

這些無法預測,一切都是機率,所以要認清「未來可能不會像過去一樣」,世事難料,我們的世界總是令人出乎意料。

你會改變

沈沒成本是:「牢牢固守在過去付出,卻無法回報的努力。」
我最喜歡康納曼說的:「我沒有沈沒成本。」
沈沒成本讓未來截然不同的自我,被過去的自我所囚禁,你不會讓一個陌生人為你重大的人生抉擇做決定,因為那樣太荒唐。
記得我曾經在面試被問:「你才轉職當工程師不到兩年,現在又想從工程師的一個領域跳轉到另一個領域,為什麼?」當時的我無法準確回答,但現在我想我找到答案了。
即使大學努力付諸四年在農藝系上,但科技即未來的趨勢讓我接觸程式語言後,我便全心全意投入了,至少還算喜歡,做起也來有成就感,如果被固守在過去所學,不捨得轉行的話,也許我會錯失的更多。
不開始,怎麼知道喜歡不喜歡?即使我最一開始進入軟體產業,起手是目前為止最討厭的 AI,但花了一堆時間知道不喜歡後,毅然決然開始學 backend,學應用程式,甚至到最近的 DevOps 跟區塊鏈我也甘之如飴。畢竟學習就是先從水平式的開始延伸擴展,找到喜歡的目標以後再垂直向下鑽研。諾大的世界有太多的未知,反正也學不完,就都學吧!

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

每個事物都有價格,但沒有全寫在標籤上。
調整自己的心境 — 不是忍耐,而是認為「值得」。
本書在說的是,你花錢投資在股市,如果股價下跌導致損失,你可以把它視為是你對於股市的門票、手續費、學費,不要把他認為是損失,是懲罰,那樣太痛苦了。
你不會覺得花 100 美元去迪士尼是被懲罰,因為你會擁有難忘而美好的一天。
這可以套用在生活中任何事情上,不只財富,家人,朋友,你所愛之人,都一樣。
這樣生活也會快樂許多。

你和我不一樣

確認我在玩一場什麼遊戲,不要被玩不同遊戲的人影響
當沖與長期投資,就是在玩不同的遊戲,怎麼可以用相同的玩法?

悲觀主義的魅力

我依舊難以置信「悲觀」比起「樂觀」更能深植人心。
大家思考以下案例覺得如何?
今天有人跟你說:「你持有一檔股,會在未來一年的發展趨勢下大漲 20% 。」你可能只會聽聽;
但今天有人跟你說:「你持有一檔股,因為會計舞弊,會在未來一年的大跌 20% 。」妳可能會字字句句豎耳傾聽。

談談悲觀主義吸引人的地方

Stephen Hawking 說:「21 歲時,我的人生期望值跌到 0,之後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加分。」

期望每一件事都很好,意味著一個感覺平淡的很好情境。悲觀主義則是降低期望值,縮小「可能結果」與你認為「很好結果」之間的差距。或許這就是他吸引人的地方。

期待諸事不順,反倒讓人在不那麼順利時感到驚喜。諷刺的是,就就是我們樂觀的原因。

當你相信任何事情

當事情進展到極端悲慘時,所有可能你都會相信。
所有原因你都會拿來當作故事留白的解讀。
這樣相當危險。
因為其實還有許多「你不知道的事」造就了現在。
看平均值而非極端值
可以透過觀察「廣泛、常見的」成功與失敗案例,不要看極端,極端值通常運氣吃重。

財務獨立
最後,以財務獨立為目標,讓你的每個投資,都可以讓你晚上一夜好眠。


如果你要找的是實際教導你如何致富的書,本書不適合你,但如果你想要補足對世界的空白處,這本書超級適合。

本書講的是觀念,用一篇篇故事佐證自己的論點,不要求你全盤接受,但或許可以讓你停下來思考,你對一個觀念既有的想法,可不可以從其他面向切入去看。

看完後,也許你會發現全然不同的新世界。
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紅石抱石技巧 V3 - V4 訓練班 - 整體上課心得

《涅瓦大學的學習秘訣—李佳達》只看了一篇文就成長了

《把時間買回來》